18963713163

article

技术文章

当前位置:首页技术文章介绍下低温电转仪的工作原理

介绍下低温电转仪的工作原理

更新时间:2025-10-08点击次数:98
低温电转仪的工作原理核心是利用低温环境保护细胞活性,同时通过高压脉冲电场在细胞膜上形成可逆孔道,使外源核酸(如DNA、RNA)进入细胞,实现高效转化。
 
1.核心机制:电穿孔效应
 
这是电转仪的基础工作原理,分为三个关键步骤:
 
电场施加:仪器向含有细胞和外源核酸的电转杯施加短时、高压的脉冲电场。电场强度通常在1-30kV/cm,脉冲时间从微秒到毫秒级不等,具体参数需根据细胞类型调整。
 
细胞膜穿孔:高压电场会破坏细胞膜的磷脂双分子层结构,使其产生瞬时、可逆的微孔(即“电穿孔”)。这些微孔的直径约为1-10nm,足以让外源核酸分子通过。
 
核酸进入与膜修复:微孔形成后,外源核酸会在电场力、渗透压梯度等作用下进入细胞内部。脉冲结束后,细胞膜的磷脂双分子层会通过自身流动性逐渐修复,微孔闭合,细胞恢复正常生理功能,且不会因穿孔而死亡。
 
2.低温环境的作用:保护细胞,提升存活率
 
低温(通常为0-4℃,部分型号可低至-20℃)是低温电转仪与常规电转仪的核心区别,主要作用有两点:
 
减少细胞损伤:低温能降低细胞的代谢速率,减缓细胞膜在高压电场下的氧化应激和热损伤,避免细胞膜因过度破坏而无法修复,从而降低细胞死亡率。
 
提高转化效率:低温可延长细胞膜微孔的开放时间,给外源核酸更多时间进入细胞;同时能减少核酸酶的活性,降低外源核酸在进入细胞前被降解的概率,间接提升转化效率。
 
3.关键组件与协同作用
 
仪器的核心组件通过协同工作实现上述原理,主要包括三部分:
 
低温控制系统:通过半导体制冷或液氮冷却模块,将电转杯区域的温度稳定在设定的低温范围,确保整个电转过程在低温环境中进行。
 
脉冲发生系统:根据预设参数(如电场强度、脉冲宽度、脉冲次数)生成精准的高压脉冲,避免因脉冲不稳定导致细胞损伤或穿孔不足。
 
电转杯:专用的一次性电转杯(通常为聚丙烯材质),内壁为导电电极,可将脉冲电场均匀作用于杯内的细胞悬液,保证电场分布一致,提升转化重复性。
 
为了帮你更直观理解不同参数对电转效果的影响,要不要我帮你整理一份常见细胞类型的低温电转参数参考表?表格会包含细胞类型、推荐电场强度、脉冲时间及低温设定,方便你快速匹配实验需求。

服务热线
18963713163

扫码加微信